28日一早,記者從新街口打車去長途東站,打開支付寶錢包點擊快的打車,出租車迅速來到跟前,30分鐘後已到車站,掃一下司機遞過來的二維碼,付款完成,隨後收到支付寶錢包給的10元錢,抗癌食物司機師傅樂呵呵地收到15元獎勵。
  當銀行還在為儲蓄存款被互聯網金融分流而焦頭爛額時,沒想到另一塊大蛋糕——線下支付市場也開始淪陷,突破點是票貼打車軟件,招數就是免費打車。
  2013年12月5日起,支付寶錢包為北京5000輛出租車提供服務,45天后支付寶錢包宣佈,自2014年1月22日起為全國40個城市、40餘萬快的司機提供服務。如今,快的打車在全國用戶數已達2300萬,日訂單量超過30萬筆。與此同時,微信也與嘀嘀打車軟件合作,迅速推出類似服務。繼微信與嘀嘀宣佈投入2億元請全國人民打車後,支付寶與快的立即跟進,宣佈再砸5個億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。“打車不要錢”成了天上掉的餡餅ARMANI,這場“戰爭”已持續7天,依然沒有停止的跡象。
 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,線下支付市場的蛋糕有多大?央行最新披露的2013年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預防癌症飲食體情況顯示,移動支付業務高速增長,共完成業務4.98億筆,金額2.9萬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300.97%和490.20%。艾瑞數據顯示,2013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197.4億元,同比增速707%。面對線下移動支付市場,銀行是謀略在先、行動在先,卻發展滯後,“起個大早,趕了晚集”。
  早在2012年,招商銀行就辦公室出租著手與三大通信運營商、手機製造商合作,推出近場支付產品“手機零錢包”,暢想開啟刷手機時代,光大銀行、浦發銀行也紛紛進軍近場支付領域,但效果並不理想。
  打車軟件,僅僅是眾多應用場景中的一個。點開手機中的支付寶錢包,理財、轉賬、手機充值、信用卡還款、買彩票、繳水電煤氣費、住宿、機票車票、慈善捐款等都可以動動手指、分分鐘搞定,銀行想到了,卻愣是沒做起來。其實,真正捆住銀行手腳的,是思維方式。推出一項產品,首先向監管層報批,盤算利潤。以最常見的轉賬匯款為例,同城跨行轉賬,要收手續費;異地同行轉賬,也要收取手續費,且額度不小。而支付寶錢包呢?全國各家銀行之間轉賬均免費,且速度快。
  在銀行,所謂“以客戶為中心”依然停留在宣傳產品上,產品以流程設計為中心,而將客戶的體驗弱化。互聯網企業則相反,將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,技術支持、安全風險的考量統統是後臺的事情,沒有後臺強大的技術支持,就不會有展現在用戶面前的便捷。
  百姓生活離不開衣、食、住、行,互聯網企業巧妙切入逐漸擴大覆蓋面。微信於2013年12月底在北京8家上品折扣店推出免排隊結賬支付;支付寶繼與銀泰等多個商場達成戰略合作外,又開始佈局海外市場,香港336家OK便利店、90家卓悅門店、佐丹奴及19家核心商區門店,統一阪急百貨臺北店已支持支付寶條碼付款,春節後還將進入韓國等區域市場。
  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非現金支付都可以利用移動支付完成,銀行卡也就成了支付寶錢包或者微信支付里的一個符號,誰還會去刷卡?先不問盈利,而是燒錢搶市場,互聯網企業的這種“玩法”考驗銀行的應對能力。本報記者 趙偉莉
  (原標題:線下支付,銀行能守得住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n15dnxgc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